二号铜车马 图片选自《秦陵兵马俑》
(相关资料图)
百戏俑坑——秦陵第一鼎 图片选自《秦陵兵马俑》
“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 王子今 主编 西北大学出版社 图片选自《秦陵兵马俑》
【读书者说】
西北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王子今主编“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研究。丛书共计14种,历时6年编撰完成。每一部著作,几乎都是作者长期深耕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他们将时代要求与史家责任相结合,重视“多重证据”论证、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历史学,兼采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之长,进行跨学科研究。特别注意对近年来新发现考古资料的运用,结合传世文献解读,以求更全面、真实地反映秦的历史与文化。初读即有颇多感悟,愿略谈几点想法,向学界同仁请教。
一种激情澎湃的文化精神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以来,对于中华文化的宏观性认识,特别是对于中华文化精神的总结和概括,是诸多文化学者和思想家们共同关注的事情。如张岱年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李宗桂著《中国文化概论》概括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惟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冯天瑜的《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以“元典题旨”为题,从“天人之辨”、通变之道、“内圣”与“外王”“重民”与“尊君”四个方面,讲述中华元典的基本精神内涵,也是一种归纳与概括。学界对中华文化精神已做出多种多样的归纳和总结,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密码。
大体说,以往学界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提炼或总结,多是从元典文献出发所做的考察,所依据者不外乎先秦五经和百家诸子;而文化精神是在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它更应该体现在历史创造活动进程中,总结传统文化精神不应该离开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具体考察。笔者在阅读“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的时候,萌发这样的认识。在秦国发展和统一中国的进程中,不是体现着一种激情澎湃的文化精神吗?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中华文化摇篮问题,大谈中原文化如何孕育了中华文化这个文化源头问题时,是不是考虑过类似秦文化这样的文化品格、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它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呢?秦的统一奠定了其后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发展道路。百代都行秦政法,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主要是由秦王朝的制度文化所奠定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文化精神的总结,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秦文化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有一种偏见认为秦国是文化荒漠。应该说,秦文化没有用多少理论性的成果来凸显,而是用它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勋业来彰显,所以,对秦文化的认识还需要我们去总结,去提炼。
先秦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秦文化精神和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目前这套丛书提供给我们的初步认识来看,开拓进取、开放创新、宏阔致远,是秦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但在以往的中国文化精神总结中,对这一文化特质是缺乏吸纳的。如果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化精神,所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就不可能落到实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王子今主编的“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我们需要用更深邃更丰富的秦文化研究成果,补正、充实和完善对中国文化面貌、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的认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千秋大业。
一组学养深厚的学术论著
其实,在这套丛书之前,秦俑博物馆出版的《秦文化论丛》,就已经在秦文化研究中积累了比较丰厚的成果,但是,《论丛》多是零散的论文集锦,很难对较重大问题做深度研究。而这套丛书就不同了,它汇集了一批有深厚学养的专家学者,分别对不同的秦史及秦文化领域做深度开掘,以此保障了丛书在当代学术中的领先地位。
这套丛书的作者,多是从事本领域研究的资深学者。《秦交通史》作者王子今致力于秦汉交通史研究40年,在此书之前,已经出版过秦汉交通史方面的论著十余部,集40年研究之成果以成就这本60多万字的新著,其功力之深厚可以想见;周晓陆领衔的《秦文字研究》、臧知非的《秦思想与政治研究》、赵国华的《秦战争史》,也都是在相关领域有30年研究积累的成果;樊志民著《秦农业史新编》,而他的《秦农业历史研究》出版于1996年;徐卫民的《秦都邑宫苑研究》、史党社的《秦祭祀研究》,都是从硕士论文开始,做到如今的满头华发。就是这样一批资深研究学者,保障了这套丛书在秦史与秦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丛书的多数论著也都确有建树。王子今积40年心血的《秦交通史》堪称不刊之作,不必多论,其他论著中提出的重大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也将会深深地影响学界。仅以笔者浅见胪列数种。《秦思想与政治研究》认为,商鞅变法前的社会结构与其他诸侯国本质相同,而秦人有着独特的天命意识,这是秦人、秦国崛起重要的主观原因。“驳而霸”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政治特色和思想特色,在统一前后,秦在法律和教化的不同层面将仁、孝、勤、廉等价值观念施行于国家权力运作之中。以法为教并非秦国特产,“书同文字”有着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秦始皇的君主专制有着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秦文字研究》认为,秦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地域性的桎梏,由一种地域性的文字出发承担了全国范围的汉字总结和改造的重任;汉字强烈的表意性质和习惯性的表音关照,是一种长期的、复杂的文字运动现象;秦文字在汉字由表意文字上升到意音文字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论著在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上也值得称道。《秦农业史新编》在农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中讨论农业发展史的方法论;《秦都邑宫苑研究》从政治形势、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交通、都邑宫苑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出发,进行都邑变迁的全方位研究;《秦祭祀研究》除了从政治、社会角度的考察外,更重视挖掘祭祀的文化意义的研究思路,都在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上有所开拓。
田静的《秦史与秦文化研究论著索引》也值得称道。中国自古重视目录文献的编著,近代学人也特别重视引得和索引,这是读书问学的路径,即使在今天电子检索的时代,此项工作也不可偏废。作者沉隐此道20余年,苦行僧般持之以恒,终以一人之力完成这部规模浩繁的目录巨著。她之前的工作已使学界受惠,此次80多万字的《索引》出版,更将泽被学坛。
丛书《总序》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
丛书《总序》篇幅不长,但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学术思想。
1.《总序》提出春秋战国时期总是“僻陋之国”威动天下的问题。作者说,回顾春秋战国列强竞胜的历史,总是出现文明程度较低的中原外围地区迅速崛起而威动天下的历史现象,即《荀子·王霸》篇所说:“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春秋“五霸”都崛起于文明进程相对落后的“僻陋”之地。即使后来的秦国统一天下,也是这一规律性现象的反映。当有人说秦国的崛起是因为改革彻底、制度先进时,李学勤说:“笔者不能同意这一看法,从秦人相当普遍地保留野蛮的奴隶制关系来看,事实毋宁说是相反。”(《东周与秦代文明》)为什么会是如此?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如何相互消长,是强者领路,还是后来者居上,文明进程的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总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大问题。
2.关于秦文化精神的初步总结。《总序》中说:“秦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激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创新理念、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实用意识、技术追求,秦文化的这些具有积极因素的特点,可以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简要概括。”这使笔者想到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的一段话:“秦汉帝国的盛大植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由统治阶级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这两段话,都强调了秦文化积极、开放、宏大、奋进、开拓、革新的文化品格。《总序》关于秦文化精神的总结,是关于这一宏大文化问题研究的初步认识,但却是对秦文化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开端。
《总序》中提出的诸多学术思想是有重要价值的,希望丛书还有后续布局,把重要的秦史秦文化论题继续展开,在秦文化精神研究方面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认识,为中华文化精神研究,为中华文化基因图谱的描绘,贡献秦史学人的聪明才智。
(作者:李振宏,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振宏)
标签:
【读书者说】 西北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王子今主编“秦史与秦文化
【光明书话】 诗人、小说家黄梵的诗歌讲稿《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明代出现了由实物经济体制向货币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出现了货币形态、制
【读史札记】 关注政治军事问题是中国文人的传统。
【文学争鸣】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结构回环,语言浅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