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中国医学专家发现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凶”

  • 2022-02-28 21:5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中国医学专家发现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凶”

记者28日获悉,历经6年,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及在血管炎症中发挥“主凶”作用的基因。其相关研究还揭示了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BACH1或可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靶标,BACH1抑制剂有望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方向。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孟丹教授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余波教授临床团队合作的这项研究刚刚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上。这一成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难题提供了新靶点。

据悉,“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壁血脂(主要为胆固醇)、钙沉积物等积聚而形成的斑块,随时间增长导致血管壁增厚或硬化,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它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致残、致死性后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血管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首要环节。

孟丹介绍,虽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为冠心病的易感人群及患者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了新的依据。但这些多态性位点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一直未搞清楚。孟丹、余波团队携手开展研究。他们发现BACH1基因是致病“主凶”,其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和小鼠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都呈现高表达。研究证实BACH1基因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潜在的新靶点。

余波表示,目前,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属于临床一类广泛使用的口服降脂药物,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几种用于胮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可抑制BACH1及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据悉,相关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卫健委学科建设项目等支持。(陈海峰)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医学

推荐阅读

中国医学专家发现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凶”

中新网上海2月28日电记者28日获悉,历经6年,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及在血管炎症中...

机器学习“定制”处方有望降低抗生素耐药性风险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冯玉婧)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也促使...

上海构建出生缺陷全链条防控 提升监测、救治和科研水平

中新网上海2月28日电上海市出生缺陷预防保健中心(下简称“中心”)28日组建了上海市出生缺陷遗传咨询培训...

天津发布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新细则及备案指南

中新网天津2月28日电为促进天津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名老中医经验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天津市药品监...

退役军人事务部与6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拓展优待证使用场景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李晓明、孙好鹏)退役军人事务部与中国银联、中国石油、中国邮政、顺丰集团、德邦...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食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