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国产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特困听障人士得关爱
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第9个“世界爱耳日”。记者3日获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教授团队研发的“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完成了成果转化签约。这意味着该系统的国产化进程进一步提速。据透露,吴皓教授领衔的国产化脑干植入装置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吴皓教授3日告诉记者,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其中有1/3患者是重度的听力下降,需要进行人工听觉重建。听觉脑干植入技术是通过刺激听觉通路的更上级神经元来产生听觉,但由于植入靶点位于脑干耳蜗核处,毗邻众多重要血管神经,技术难度极大,费用昂贵,国际上也仅有少数中心有能力开展该技术。
据了解,2019年2月,其领衔团队为一例先天性耳聋患儿实施人工听觉脑干植入,成功解决了术中耳蜗核精准定位和有效脑机接口问题,迄今,该团队已完成30多例手术,术后,患儿均产生了有效的听觉和言语识别能力,6-8月后开始出现语言交流能力。该团队的临床结果引起国际领域专家高度关注,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专题介绍。“我们期待更多小孩能由此恢复听力,同时期待这一先进技术的价格进一步下降。”吴皓教授对记者说。
损害听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药物、噪音、听觉系统退行性病变等。 上海市健促中心供图
据悉,先天性小耳畸形也是主要的出生缺陷之一,表现为中耳或外耳畸形。如果不及时对患者的听力进行有效干预的话,会对其学习?工作?生活、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已有数十位小耳畸形且经济条件困难的听障人士通过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报名,佩戴上了公益赠送的牙骨传导助听器。他们是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声佗医疗助听基金公益行动的受益者。”
牙骨传导助听器是用非手术方式实现直接骨传导的治疗手段,它通过与颅骨紧密相连的牙齿,把声音无损传导到耳蜗,中间没有皮肤和软组织的衰减,尤其保留了对判别声音方向和在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至关重要的高频信号。这让患者不但听到声音,而且能听清言语的内容,为重度传导性聋和单侧耳聋患者的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全国著名耳鼻喉专家龚树生教授表示:“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声佗医疗助听基金旨在通过慈善救助,让特困的听障人士能有机会受益于最新的助听技术,为他们带去生活的新希望。
刘先生从一出生就被诊断为重度双侧小耳畸形,双侧耳道闭锁,属于重度听力障碍。经历多次手术,家里已负债累累。此前,刘先生曾对牙骨传导助听器有所了解。即将踏入工作刘先生希望尝试佩戴牙骨传导助听器。他说,公益捐赠牙骨传导助听器的消息仿佛是向“落水的人”伸出了援手。“如今,朋友站在十米距离与我进行交流也毫无障碍,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听力障碍虽可防可治,但相较于治疗,预防更有意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时海波3日对记者表示。据介绍,损害听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药物、噪音、听觉系统退行性病变等。时海波介绍,噪音性聋具有双耳对称性、渐进性,以高频段听力损失为主的特点。短时间接触强噪音后,会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在脱离噪音环境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若长时间处于强噪音环境中,内耳听觉器官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造成永久性的听力下降,这就是“永久性阈移”。这位专家介绍,大量研究表明,人长期暴露于高强度(>8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不仅可导致听觉系统损伤,还会使人烦躁、失眠、记忆力减退,影响儿童认知功能,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当日,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上海健康大讲堂“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专场活动中,时海波对记者说,人耳是非常精细且脆弱的器官,良好的听觉对维持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对听觉的保护,提高对噪音的防护意识。他指出:“人们在使用耳机时,要控制音量和时长;在乘坐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要尽量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在噪音环境下作业者,必须按照职业规范佩戴防护工具。他建议民众控制烟酒,避免熬夜,并定期接受耳科及听力学检查,一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田博群)
标签:
记者3日获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教授团队研发的“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
3月3日,中国队选手孙玉龙(前右)在训练中掷壶。
新华社北京延庆3月3日电(记者姚友明、刘扬涛、张睿)三年前,瑞典人埃芭·奥尔舍决定不再掩盖自己是残...
3月3日,火炬手丁玉坤在传递火炬。
在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说,明天北京冬残奥会即将拉开帷...